晋安区探索应急管理工作新路径
时间:2024-11-15 09:47

  一是机制理顺、“数智”加码,提升组织指挥能力。依托鹤林消防站,建成1个区级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整合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道路交通委员会等“3部4委”职责,串联基层应急指挥平台,联动“智慧安防”安全网,打造区级应急指挥平台,配齐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小区(自然村)四级设备终端,持续健全日常安全监管、应急处置预案及救援协同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全区多部门联动、多灾种覆盖、防-抗-救一体化、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的指挥体系,实现围绕1个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二是力量融合、演练常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以11个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站为支撑,综合生产安全事故、城镇火灾、交通事故、森林火灾、台风洪水内涝、地质灾害等多灾种应急处置职能,聚集消防员、森林防火员、城管队伍、协管员、民兵、社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多种救援力量,并联合区消防救援大队、社会救援机构等单位,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完成区域自救的同时辐射周边增援,有效实现基层力量整合、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形成“五分钟响应、十五分钟到达、二十分钟开展施救”的快速应急救援响应圈。同时,进一步将应急响应触角纵向下沉至945个小区(自然村、楼宇等)最小单元格,组建基层应急小分队,配备基层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等,确保火灾等突发事件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有力疏通基层应急“最后一百米”。   

  三是资源整合、布局优化,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摸排、核实、优化、调整,充分利用学校、文体场馆、办公用房等现有资源,采取“直接设置、配建设置、融入新建”的模式,将200个(含B、C类)避灾点整合提升为211个A类避灾点,划分区级、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三个层次,兼顾平原、山区和工业园区(综合体)三种孕灾环境类型,在配备床铺、棉被等生活救助物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配足无人机、风力灭火机、2号扑火工具、抽水机、挡水板、橡皮艇等应急救援物资,并与周边商超以及钩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企业签定协议,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来源:晋安区应急管理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