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创新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生态
时间:2021-10-08 11:20

  

  近年来,晋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契机,重点围绕“两岸农村社区发展经验融合”,持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理念、机制、路径,探索构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由社会组织、物业、居民自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联动共治”社区治理体系,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具有内生动力的城乡社区治理新生态。

  一、多元主体互联,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

  一是创建“五个一”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近邻党建,创新开展党员活动日“合聚变”专项行动,在全区80个社区、533小区成立党支部,大力推行“一村(社区)、一领头羊(党组织书记)、一专家(团队)、一社会组织(社工)、一套标准”的“五个一”治理模式,将社区治理理念、措施落实到“基层细胞”,形成桂溪社区“5·20”,连辉社区“四议工作法”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法。二是构筑“四级联动”新架构。在全区80个社区中创设推广梯位长协会,搭建村、社区(两委干部、居站工作人员)小区(村居民小组长)楼栋(村居民代表)梯位长(中心户长)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切实把管理末端从网格片区精准延伸到居民家门口。三是打造“一体推进”新机制。把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各项中心工作统筹考虑、一体推进,三年间组织实施了12大类71项改革任务,聚集全区各级各部门治理要素、服务资源,全方位支持社区治理项目建设,并建成了前洋村史馆、石牌民俗(闽剧)博物馆、西园软木画展示馆、畲家百年蓝府、寿山石文化街区等独具底蕴的文化场馆、文化街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二、两岸经验互融,提升城乡社区精细治理水平。

  一是搭“平台”,畅渠道。建成全国首家两岸社区交流中心,内设“一院一坊二馆三中心”,集两岸社区学术研讨、展示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截至目前,中心共举办各类大型活动200余场,覆盖两岸同胞19万人次,被评为第二批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同时,借鉴台湾社区精细化治理经验,构建“晋我家”智慧服务平台,为全区114个建制村、80个社区、5700余名村(居)民意代表和300余名在晋台胞代表提供线上“零距离”互动和“刷脸行”、“e协商”“e救助”等便利服务。二是建“智库”,招人才。成立“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和“台湾名师工作室”,汇聚榕博汇、晋安湖博士论坛、国内知名高校专家与台湾专家20余位,形成社区治理专业论文16篇;建成全国首个台胞虚拟社区,并衍生台湾社区营造师、慈善助老、社工志愿者、社区心理咨询“四大专业社群”,为晋安社区治理提供服务;搭建社区“能人库”“艺术库”“爱心库”等乡土社区治理智库56个,吸纳各类建议200余条,其中石牌村“欧成斌工作室”、五里亭社区“冯继东工作室”已成为乡土社区治理名片。三是引“组织”,促交流。引进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海峡非盈利社会组织、村里长交流协会、两岸志愿者协会等省内外知名社会组织47家,链接台湾各类社会组织11家,通过全省市域社会治理论坛、两岸专家平行式讲坛、跨海峡连线、“周二有约”等有效载体,探索两岸专家联系试点社区机制,促成台湾专家亲力指导多个试点治理项目,相继完成茶园街道电建小区、象园街道连辉社区等多个小区微景观改造,成立全省首家社区“乐龄学习中心”,使晋安社区治理工作增添了“台味晋道”。

  三、居民自治互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

  一是串联邻里,激活共建内生动力。突出邻里守望、关爱互助主题,打造“我家·小院”、“我家·剧场”等“我家”系列治理品牌,构建居民互动交流、谈心解惑、居家康养的服务平台,以丰富的“小院外交”促进社区形成“睦邻·善治·共建”的和谐发展氛围。二是民主协商,形成共治良好局面。试点社区民情理事会,从居民代表、专业人士代表、致富能手等重点人员中选任理事会成员,推举社区党员担任民情联络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使居民从被动管理角色转为自主管理角色。试点以来,试点社区协商议事案例从平均4/年提升至24/年,形成了“大家说、大家干”的良好共治局面。三是“三社联动”,营造共享浓厚氛围。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孕育五里亭社区“为民服务无理停”、“村童妈妈”聚乐部、“法治前横”等治理创新项目。引进“信任社工”“福悦社工”等10多家社会组织和800余家自组织,培育“闽都英才”林钦燕和“中国最美社工”张洁等持证社工480人,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1494支,完成志愿服务项目15700余项,让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晋安区民政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