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剪纸魅力 剪出浓浓“春”意
时间:2018-02-21 10:16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可以剪出千奇百态的图案。近日,福州市世欧王庄营销中心举办“民俗课堂之剪纸季”活动,福州日报35名小记者欢聚一堂,跟着福州市剪纸学会常务副会长潘力鹰、郑永宁共同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课——剪纸。大红的色彩、喜庆的“春”字,小记者剪出浓浓“春”意。

  从剪纸文化说开来

  当天,还没开始讲课,小记者就被潘老师带来的课件作品所深深吸引,造型逼真的动物、对折整齐的窗花……精美的作品令孩子们赞叹不已。

  随后,潘老师从剪纸文化开始,为小记者们进行了深入讲解。“‘葫芦’是我们每年春节剪纸必剪的图案,小记者们知道原因吗?”“我知道,因为‘葫’和‘福’谐音,‘葫芦’象征着‘幸福’。”课堂上,潘老师指着PPT课件中的剪纸图案问,一位小记者发表了他的看法。现场掌声阵阵,无不为这名小记者的聪明点赞。

  “春节就要来啦!剪纸都该剪些什么?”小记者问,潘老师笑着说:“一般来说,要剪出当年的生肖图。今年是‘狗’年,剪出‘狗’的图案,可与各种象征着吉祥的图案相搭配。”另一位小记者听完介绍立即发问:“潘老师,‘马’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我看到好多关于‘马’的剪纸?”

  “这个问题问得好,‘马’也是每年春节剪纸必剪的图案之一。它有‘马上’的意思,在马背上再剪个金元宝,寓示着‘马上发财’。如果在‘马’上剪出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这又代表着什么含义呢?”潘老师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同时,又向大家抛出了新的提问。

  “马上读书。”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让坐在后排旁听的家长们捂嘴偷笑。

  小记者感叹动手难

  剪纸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动手实践环节一开始,潘老师和郑老师教小记者们用“对称法”剪出“春”字。“我们先来剪‘春’字。剪汉字时,讲究的是上下平衡、左右对称,要注意剪刀的方向和倾斜度。”只见郑老师手中的剪刀在纸间灵活穿梭,不到1分钟,大红色的“春”字便跃然纸上,引来大家的啧啧称赞。

  此时,小记者们已经跃跃欲试,当大家拿起剪刀时,却发现一个“春”字并不简单。“不好,我剪反了!”“哎呀,我多剪了一条线!”……看着手忙脚乱的小记者,潘老师和郑老师一起走下讲台,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示范,耐心地一一指点。孩子们边听边看,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小剪刀,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剪纸声,富有个性的作品在他们的手中陆续诞生了。

  除了教大家剪简单的“春”字图案外,潘老师还剪出了立体的“春”字。不少小记者表示,要现场拜师学艺,也有的小记者掌握要领后,认真投入到剪纸创作中。

  “过去我可真小看了剪纸,以为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行,今天才知道不好剪!”“才剪一会儿,我手心就冒汗了,好作品得花多少工夫才行呀!”小记者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学习实践两不误

  动手环节,潘老师还向小记者们补充了许多关于剪纸艺术的知识……小记者们个个兴致勃勃,听得认真,剪得仔细,有的还时不时向老师讨教。

  一堂课下来,小记者们不仅学会了剪纸,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知不觉活动接近尾声,许多小记者意犹未尽,将剩余的图样收好,准备回家继续赶工。大家表示,春节期间,要用双手剪出精美的图案,把家里装扮得漂漂亮亮。

  “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既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又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场的家长表示,通过讲授和实践,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又让他们体验了民俗文化,希望福州日报今后可以多组织几场类似的小记者活动,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献计出力。(转载:福州日报)

来源:晋安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