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术拳由来
相传明末清初,时逢福建天地会、小刀会的反清运动,各寺庵与僧尼皆受牵连或焚毁追杀,南少林寺对面的闽南白莲庵也未能幸免。
白莲庵众尼在“四月神尼”的指导下,习练地术拳(当时称地术犬法), 作为护庵之术,技不外传。后来寺庵遭遇焚毁,众尼也遭围诛,四月大师外逃避难于陈家,陈家收留关照,于是,大师感其恩德,逐将武功传授于陈家后人,并严辞训诫不外传。
陈家知此拳乃武林绝技,勤学苦练,视为奇珍,作为家传,传男不传女。
地术拳有仿生拳的风格,主要灵感于狗的灵活、机灵,勇敢、凶猛,又有佛门僧尼习练的轻巧、禅念,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巧取胜的特点,其地面功夫和技击术与捆绑术,有地上飞龙之气势。
地术拳在异乡
民国初年,当地术拳术传于陈家其孙陈阿银时,后因陈阿银为乡亲们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打死了当地恶棍,出走逃往新加坡避难谋生。恰逢福州晋安西园村的陈依九也在新加坡游学武艺(陈依九早年在福州学过龙桩、罗汉等功夫),巧遇避难中的陈阿银,并收留家中。经相处,志同道合。陈阿银觉得陈依九为人忠厚,可为习武天才。为使武林绝技能延续相传,故将其技尽数授传于陈依九,且嘱托祖传家训传艺。
陈依九获得此拳绝技,再加上原有拳艺基础,苦修禅练,倍感拳技如虎添翼,得心应手。在新加坡游历中的一次擂台赛上,施展奇技(剪刀腿),将肆无忌惮的俄国大力士拳击手胫骨剪断,名震东南亚,被人传称为“铁脚九师”、“神腿九”等等尊号。
地术拳的演变
地术拳系模仿狗的格斗演变的拳法,有仿生象形拳的特点,故称地术犬法,俗称“狗拳”。其源于寺庵,故归属宗派系。又在闽中地域发展,于长江以南,又属南拳体系中。陈依九得其真传后,潜心研究,结合长期武学经历,武艺更加精湛,自成一独特体系。后来,新加坡战乱沦陷,一代宗师陈依九携家带口回祖籍地福州定居于西园,束于师训、戒律,只传男,不传女。时至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有所改变,地术拳才始在福建逐步传开,经由陈依九、陈政禄、陈伟强,祖孙三代,百年传承。终成就今日集大成——地术拳。
目前,在地术拳宗师陈依九的故里(西园村),开办有国遗地术拳培训基地,基地里无不散发着地术绝学文化,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在这里,你可看到那个个生龙活虎的教练、学员们,其拳术风格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表达拳势的刚劲磅礴之慨,又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表达拳意的舒展飘逸,是一个以南非南、似北非北的独有特色地面功夫。
地术拳似源于地躺功夫,但它可又超脱地躺的范畴,地躺只是地术拳的一项基本功法要求,内含地面技击术、锁控术、关节技、捆绑术,它是造就地术拳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拳术的魅力所在。
经过百年来的薪火相传,地术拳现已是福建七大主要拳种之一,习练此拳招式或套路健身的人群已遍布海内外。
地术拳的革新
地术拳,因其独特技巧演变,早年,它成不易外传的拳种,该拳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定为我国稀有拳种。现在,既保留着传统擅手法的南拳特点,又创新变革善用腿法与地面技击的攻防演变。
技击中可长、可短,可柔、可硬的击法兼备;加上技击中的或上、或中、或下的轮换击法,特别是中、下盘的招式独步天下。
中盘源于佛门僧尼修练、参禅时,或坐、或盘、或跪时进攻与防御的技击术。
一代宗师陈依九回国定居福州后,又继续将所学的武艺融入地术拳体系当中,经几代传承人的不断研究发展,把地术拳的健身技击提升到一个个新的高度,演绎出一套套完整的拳术体系。
2009年被福建省政府、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被国务院、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播出《江河万里行——闽江 江畔寻香》栏目中也特别介绍了福州晋安西园地术拳(发源地),让海内外观众更加直观而又立体地了解地术拳的概况,节目播出后在全球广大武术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是其中所介绍的地术拳功法、渊源、历史倍受关注……
“
地术拳宗师陈依九嫡孙陈伟强会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相传是四月神尼为解决女子习武天生力弱的劣势,观察狗的动作而领悟形成的。后经不断演变革新,地术拳的下盘锁控术与反关节技击这一大绝招,通过翻滚扑打出其不意地快速缩短双方距离,用腿部对对方下盘发动攻击,可在极短时间内破坏控制对方腿部关节,使其倒地并迅速控制其余身体部件,让对方动弹不得……
福建地术拳的对外传播,在这不得不提起一个德高望重的武术界前辈——陈政禄(地术拳第五代传承人)
陈政禄,1930年出生于新加坡,自幼跟随父亲陈依九学习功夫,传承前辈们武夫的精华与骨伤的系统疗法,系地术拳第五代掌舵人。中国武术高段位,曾被编录入《中华武术》、《中国武术人名辞典》等,创建办市、区武协,获无数嘉奖与好评。他早年受其父亲的影响,以武为乐,默默地为地术拳的传承 、发展无私奉献着,并不断挖掘整理古书秘籍,完善地术拳体系。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武术教练、学员,吸引着无数武术爱好者慕名求学、拜会或被邀访各国交流,在武术界享有盛名。
如今,地术拳陈伟强会长(宗师陈依九孙子、地术拳宗族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为代表的带领下,广结良缘,积极发展,把地术拳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近年来,地术拳走出家族单脉传承,正源源不断地融入社会,走进武馆、学校、课堂,走进乡村、军营、警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地术拳发源地为起点,步入社会各界层,迈向海内外武术界,相信明天会更好,同时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殊荣业绩。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术拳弟子张大勇(现为名誉会长)就培养出多名世界级武术冠军;他与他的学生曾参加《木棉袈裟》电影的拍摄,担任过该片武术动作的指导;并编写有《福建地术》、《整脊医武功夫》等等著作,现仍影响着武术与医学界;2016年福建省地术拳协会派出老、中、青、少组成的近60人参赛队,参加“西山杯”第二届海峡两岸武术文化节赛事,共获得13枚金牌、26枚银牌、15铜牌;同时,福建地术拳协会还被组委会授予:“海峡两岸武术文化交流贡献奖”、“全球发展武术运动贡献奖”等称号;同年,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先锋》栏目专门录制播出——非遗人才、地术拳师、警界教头:陈伟强;近日,地术拳选手张永贵在峨嵋山参加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锦标赛个人项目(地术拳套路)金牌等等荣誉称号。
2017年暑期,福建省地术拳协会还联手福州军博园举办三期武术夏令营,传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术拳,拓展学员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认识,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内涵,展现地术拳在强身健体、现代搏击的魅力与风采……(来源:《涌泉乡音》陈泽红 周新建 陈玉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