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 | 长知识了!晋安这些非遗项目,竟和“龙”有关!
时间:2024-02-12 08:44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说起龙,许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是尊贵和力量的象征,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陌生的是,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生物,充满着浓厚的神秘感,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包括团结、独立、智慧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春节期间,今日晋安微信公众号推出《龙年话龙》系列,带大家了解晋安那些与龙有关的故事。

  晋安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着深厚的“福”文化底蕴

  晋安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

  共有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34个

  其中

  不少非遗项目与“龙”有关

  你知道有哪些吗?

  今天 

  《龙年话龙》系列

  带大家一起去看看

   

  摆米龙,是西园流传千余年的独特民俗活动,但失传了百余年,直到2020年,才被一群村民重新寻回。

   

  石美祥 摄

  米龙祈福活动是用大米堆出一条巨大的“龙图腾”,米龙从龙头至龙尾,呈北斗七星造型,象征吉祥和幸福,龙身呈“几”字造型,意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举办米龙节活动,意寓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家有余粮。

   

  摆米龙习俗源于同村宗亲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富裕家庭以不记名的形式,拿出自家大米和米制食品及碎银两等,以祭祀先祖、祈福为由举办摆米龙活动。仪式结束之后,生活困难的族人领取祈福米等以此度过艰难时期。米龙祈福民俗文化为闽王王审知入闽引入,获批晋安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岳峰舞龙源于岳峰乡村的群众性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在节日或集会庆典时助兴表演。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以组图造型的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雄伟、舞姿生动。2007年4月,岳峰舞龙列入晋安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术拳,又称“地龙拳”,是发源于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是中国南方稀有的传统拳种之一,属于武林奇技,历史悠久。由于该拳源于寺庵、故归属宗派系,又因地域在闽中,于长江以南,又属南拳体系中。地术拳系模仿狗的格斗演变的拳法,故又有仿生象形拳的特点。地术拳的独有特色地面技击术、捆绑术,是地术拳的灵魂,造就它区别于其他拳术的灵魂依据所在。

   

来源:晋安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