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探古 | 竹屿村:坐拥福州最潮商圈,人文古迹荟萃!
时间:2020-12-30 17:28

  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古迹、传说,“走近岳峰”从今天起开设新栏目《岳峰探古》,带你一起探索岳峰镇的文化历史。

  

  竹屿木牌坊(叶诚 拍摄)

  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位于福州市东部,西面紧临连江路,与岳峰村毗邻,北隔牛岗山与鹤林村接壤,东面和南面分别与鼓山镇的横屿、茶会村交界,如今竹屿村所在地,已经变成竹屿路,福州最大最潮的商圈综合体——东二环泰禾广场,就在这里。竹屿村历来人文荟萃,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和明代的翁正春(状元)、叶向高(宰相)都曾讲学于此。数百年来,这里名人辈出。如明代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湖广按察司副使邓原岳,民国时期任海军舰长的邓家骅,建国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定居在美国的著名美籍华裔原子能科学家邓昌黎,还有台湾著名音乐家邓昌国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土、著名生物学家邓叔群等知名人士。

  竹屿村管辖内有“东楚竹林书院”、“坊兜石桥” 、“竹屿木牌坊”等古迹。

  迁建后的邓家骅故居、邓拓祖居(自右往左,叶诚 拍摄)

  竹林书院

  竹林书院位于竹屿村,传说为唐末五代邓天祥将军创建。南宋庆元二年(1196),朱熹避“伪学”之乱于此,受其黄姓弟子之托,讲学于竹屿。当地一邓姓学生,将家塾扩建为“竹林草堂”。《闽县乡土志》载:“竹屿村有东野竹林书院,宋时建。朱子避伪学禁,讲学于此。”民国《闽侯县志》亦载:“朱子作竹林精舍成,……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此后不少名士讲学于此,如宋代陈孔硕,元代邓定,明代翁正春、叶向高等人。

  李琼 拍摄

  明万历年间,竹林书院一度更名为“犹画书院”。《闽县乡土志》载,东野犹画书院,明万历间建。翁正春、叶向高互主讲席,各有楹联。其曰犹画者,以书院坐落之区,如一幅画图焉。”时乡绅邓原岳在书院旧址上改建“竹林精舍”,并居住于精舍左侧的“竹林草堂”,建且静坐斋”读书其中,并邀谢肇淛、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等名士在此结社吟咏,有“每酒过从,必尽欢乃罢”、“精访遥结翠微词”、“与君吟卧却忘返”之句,故邓原岳等七人被后世称为“竹林后七贤”。竹林精舍后又扩建为“东野竹林书院”,沿用至今。

  李琼 拍摄

  清代,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并依省城书院之制,置讲堂、院舍、书屋、客厅、膳堂、花园和山长室等。书院专课生童,每年择福州十邑优秀生童就学其中。经费主要来源于府县划拨和官绅资助。每年春秋,福州府学教授及闽县县学教谕均按例率生员前往致祭。书院附设“名师祠”,祀朱熹、陈孔硕、叶向高、翁正春四人。清代,又将“竹林草堂”改为“七贤祠”,祀谢肇淛、曹学佺等七位名贤。又建“乡贤邓公祠”,专祀邓原岳。另有“笃行斋”,祀历代邓氏为官清廉有政绩的子孙。名师祠中有规定:凡为官不正,做过危害百姓事的人,不论官位多高,均不得入祀。

  

李琼 拍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竹林书院被解放军某部作为修理军械所,后又被改作营房、工厂宿舍等。2002年,竹林书院重建,保持了明清古建筑风格。去年,竹林书院再度重建,选址于牛岗山公园一侧。  

  坊兜桥

  坊兜桥,在竹屿村前。竹屿,原是四面环水的小岛,东西两端各有石桥一座,以通行人,桥为古时该村通往岛外的要道。西桥已毁,东桥(坊兜桥)尚存。坊兜桥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建筑,原来全长6.95米,面宽2.7米,高约3米,原为单孔,由四条石梁组成桥面。日军第一次占领福州时,石桥被破坏,仅存一条石梁和两个桥台。抗战胜利后,乡民修复了石桥,改单孔为双孔,铺设四条石板替代已毁的三条石梁。仅存的那条旧石梁完整无缺,长6.95米,宽0.54米,厚0.37米,有“弟子”、“舍钱”之类的楷书题刻,年号已无法辨认。乡人说该桥原有宋代纪年题刻。从石桥的题刻和造型等判断,当为宋代建造的石桥。如今,该桥位于东二环泰禾广场附近。

  

坊兜桥 资料图

  

李琼 拍摄

  竹屿木牌坊

  竹屿木牌坊位于岳峰镇竹屿村,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牌坊为木构,四柱三门,高约9米,宽8.5米,中门横额原书有:“父子贤良、兄弟孝友。”“父子贤良”是旌表等迁、邓原岳父子;“兄弟孝友”是旌表邓应斗、邓应珍两兄弟和睦相处。邓原岳官至户部主事,邓迁官至嘉兴通判。邓原岳、谢肇淛、曹学佺等7人曾在竹林境筑“竹林精舍”,被称为“竹林后七贤”。

  

竹屿木牌坊(叶诚 拍摄)

  

李琼 拍摄

来源:晋安区岳峰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