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白莲浦!走近晋安乡土文化,一览茶园山川风貌!
时间:2024-01-11 18:34

  第二章 山川

  联话白莲浦

  百货随潮船入市

  万家沽酒户垂帘

  这是北宋文学家龙昌期于福州讲学时,所作《三山即事》诗中的一个对句。足见,宋人对福州内河的便捷早已是一咏三叹。

   

  宋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次出知福州,任内下令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兴修水利工程。

  据宋《三山志》记载,当时闽县开挖护城河浦百七十六条,其中易俗里二十七条,瑞圣里二十八条,孝义里三条,桑溪里二十六条,归善里二十六条,鼓山里十五条,高惠里十二条,嘉崇里九条,合浦南里四条,嘉崇北里三条,海畔里六条,计长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丈。

  在侯官县,蔡襄倡率挖渠浦六十九条,“延袤百二十五里”。福州城郊大片良田得以灌溉,平原易涝易旱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蔡襄所做的好事,在福州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得到了百姓长久的敬仰和歌颂。他在水利上的功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福泽近千年。原贯穿茶园各村的白莲浦就是其中一条。

   

  白莲浦位于茶园街道西北向,原是茶园、西园、琴亭、后山、桂山等村重要的水利工程。河道宽8—10米,经墓亭、中亭至凤山,与斗门之间的水头浦相通,约1.5公里;再经晋安河通闽江,全线长有9公里左右。

   

  由于闽江潮水的涨落,小船可直通白莲浦。因此,它不但是周边诸村水利的命脉,也是水上交通运输的要道。

  1949年前,茶园所需的建筑材料,如木材、沙、石灰等,绝大部分是由白莲浦的塔兜附近起运上岸后,再挑至各村。如遇洪涝灾害也依赖此浦排泄;干旱之年,白莲浦更发挥关键的作用:乡民利用其与闽江同潮,当潮水时,在浦两岸安装二三十架脚踏水车,不停地抽水,以供生活和生产所需。那时还出现经营水的“经纪人”,约定灌满一亩水田,由田家付给一定的工钱。一些村落大半田地都依赖白莲浦的滋养和灌溉。 

  

   

  琴亭河

   

  茶园河

  1957—1959年,由于修建外福铁路和东浦路、华林路,白莲浦河道大部被征用,原来通到水头浦的河道被拦腰截流。逐渐演化形成今天直通晋安河的两条溪流——琴亭河与茶园河。

  白莲浦虽然早已消失在

  不断发展扩大的城市中

  但老一辈茶园人

  对其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

  有关它的传说

  一直还在周边区域代代相传

   

  相传,北宋嘉祐年间福州知州蔡襄开凿城郊河道,白莲浦也在那时疏浚修建。自此周边乡民可直接坐船到达闽江。所以,每逢端午节,附近的茶园、凤山、墓亭、中亭、西园、水头、前岐头等村均在一起举行龙舟竞渡。有一年,一只外乡龙舟在竞赛中屡战屡败,抬不起头来。该乡有个年轻妇女,名叫白莲,身体结实,人家都称她大娘。她见自己村的龙舟每年都划不过人,于是自告奋勇报名下舟,亲自掌鼓督战。在她的鼓声和吆喝声中,全舟划 手,协心同力,整齐运桨,舟如箭发,一路领先。

  与之竞赛的其他龙舟划手,因忙于观看白莲的婀娜身姿,无心操桨,龙舟速度放慢了。白莲见自己的龙舟领先,在舟上掌鼓越发有精神,更分散了其他龙舟手的注意,弄得各舟停滞不前,只有白莲这只龙舟一马先。由于白莲击鼓不停,这只龙舟一直向前,结果龙舟撕开水面,冲入水底,白莲与全舟划手一起归阴,得道成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莲,就将此浦命名为白莲浦。 

  白莲浦行至中亭村和珠笼村间有一座七层实心石塔远近闻名。旧时,人们出福州城井楼门、汤门,往茶园方向行走,未至地界,远远地就能望见到。塔高约15米,占地约有100平方米之大,用花岗岩雕琢而成,塔身每层雕刻有佛像及莲花浮雕。

  清郑祖庚

  《侯官县乡土志》载

  “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

  叠石嵖岈,如戴鳌屹立听号令者”

  可见塔之高大壮观与宏伟。石塔耸立于白莲浦边,是井汤外标志之一。人们也将石塔屹立之处称之为塔兜,即今站西路下穿铁路涵洞周边。

  1966年,石塔在“破四旧”中遭破坏,塔身石料被拆除,移作水渠的填充用料。石塔塔顶被附近西园村民保存至今,其上部雕刻有莲花花瓣的浮雕花饰。

  关于白莲浦石塔

  民间也有两段奇特的传说

  均和明代宰辅叶向高有关

  其中一则说今时代城后面的珠笼山为母蜗牛穴,茶园山为公蜗牛穴,两山相峙而立。一到晚上两山合拢一起,天亮时两山分开。此事被叶向高知晓,他擅长于堪舆之术,此时恰辞官回乡,路过此地,见珠笼山山势怪异、路径曲幽,是个能出贵人之福地。于是落轿考察,破除灵穴,在两山之间荒地上建造一座石塔来制约穴脉。同时又建两处镇穴之物。一是在白莲浦上建造一座石桥,桥面为一块大石板,石板宽约三米,长约五米,被乡人称为石砚;二是在桥边栽立一块长方体的石碑,大约长1米,宽0.3米,碑半截入土,被乡人称为石墨。笔(塔)、墨(碑)、砚(桥)三件镇穴脉之物建成后,珠笼山与中亭山就再也没有合拢过。如今,这三件古物已全然不见。

  追寻白莲浦的前世今生,可看到,虽然它曾经规模不大,但它气息与江海一脉相连,共潮律,周边的田园也依赖它的灌溉,也起过“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地理上,虽然已经一分为二,但它也反应着城市的变迁、人事嬗变的过程,它所承载着民间的故事传说或古迹仍在代代相传中,从中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或多元文化。多年以后,那些故事也将成为许多人的乡愁,值得怀念,而这样的记录也获得别样的意义与资料价值,能让白莲浦在文字中一直流淌下去。

   

来源:晋安区茶园街道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