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村落积淀了自然、人文之精华,一方沃土,就是一轴耐人寻味的画卷。老的记忆,新的风采,本期“走进鼓山”系列文章将开启鼓山镇的“鼓韵村史”。
今天带您走进
前屿村
前屿村原称钱屿,又称松屿,位于鼓山镇中部,东至红光村、远西村,西至凤坂村,北同后屿毗连,南临光明港。
钟山
浦东河
位于鼓山镇中部,起于化工路,全长约3.9公里。河道沿盛辉物流园、双福路向南延伸,横穿福新中路、福马路、连洋路至水上公园汇入光明港。其河岸沿线有湖塘、伟业广场、水上公园等7个串珠公园。
阮公祠
前屿阮公祠宋井
竹林街
黄性贤曾三次回福州观光、探亲。1990年,他在福州作太极拳功法表演,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在福州病逝,享年82岁。福州作家王植伦著有《魂系太极》,记述其生平。
7岁时,父亲去世,随改嫁的母亲落户鼓山前屿村。12岁起,替地主放牛。成年后,四处流浪打短工。23岁起,独立租种地主的田,但收成后交了租所剩几无,遇到年景不好时,收成还不够交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11月,前屿村作为试点村首批进行土地改革,郑依姆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1951年夏收的第一季水稻收成了,郑依姆家的田地亩产达255公斤,比别人的多出了20%。
福州市委派出的工作组发现了郑依姆组织农民互助组的好典型,给予了积极鼓励。郑依姆的干劲更足了,又与57名农民组织了一个常年互助组,郑依姆被推选为组长。他积极参加学习,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计酬管理方法,这就是以后农村生产队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计酬办法的雏形。1952年,郑依姆互助组的连作早稻亩产高达366.5公斤,晚稻亩产也较上年提高了近三成,是前屿村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好收成让郑依姆名声大振。他没有沉醉在赞扬声中,而是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要把田地入股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8月1日,郑依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了,是当时全省18个重点社之一,郑依姆被推选为社长。
办社第一年,郑依姆就给社员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虽然瘦田多加上又受旱灾,但全年水稻平均亩产仍高达525公斤,每人平均收入比在互助组时增加两成多,六成社员有了余粮,社里也有了公共积累,还买了建设公债。在1954年,郑依姆初级社建社两周年之际,省市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在全省推广郑依姆经验,《福建日报》还刊登了数篇报道郑依姆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后,郑依姆继续带领鼓山人发展农业生产,为群众谋福利。直至1980年退休时仍是锄不离手,始终保持着劳动模范的本色。2000年,郑依姆因病逝世,享年87岁。郑依姆是鼓山人的骄傲,“郑依姆精神”当在鼓山代代相传。
1936年,进入福建省立实验区工读学校,拜师于著名雕刻艺人柯经煊学艺,早期以刻老翁见长。195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进修班学习。1956年,调入福州木雕厂。1960年,调入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调任福州市雕刻总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盆景根雕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被誉为福建牙雕第一刀。
阮宝光一生从未停止创作,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尤其擅长以黄杨木、象牙等材质的作品。1956年,获福州市授予“名艺人”称号。1957年,创作黄杨木雕《帮助小同学》《海防前哨》入选福建省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获一、二等奖。接着,作品《走雨》《回娘家》被选送北京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轰动艺坛。1969年,牙雕作品《走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被轻工部收藏,后被编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1982年,作品《巫山神女》获轻工部全国木雕作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1986年退休。2001年逝世,享年77岁。
人物简介
黄泽
黄泽(1385—1471),字敷仲、孚仲,号旂山,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宋大儒黄榦后裔。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永乐十年,考中进士,在刑部观政,特授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
黄泽为人正直通敏,体国恤民。永乐十一年(1413年)春,到河南各县巡视,关心民情。时河南南阳闹饥荒,平民流离失所,黄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安抚并解决,使其得以重新进行农业生产。其间,上疏《便民九事》,中间特别谈到农民派工、纳粮之难,请求减免,让百姓休养生息;又奏请六部行文地方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言辞恳切,多次得到批准。
阮春喜
阮春喜(1479—1545),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张经的庶母。卒后葬于城西祭酒岭,墓志铭为张经所撰。
阮时懋
阮时懋,字勉夫,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荐,授训导。后擢升广西宜山县令,锄强发奸,无所畏避,人称“铁阮”。转广西庆元通判。时庆元城百姓苦洞夷劫掠久矣,听闻其调任,大喜道:“铁宜山来,我们的贼患就有望解除了。”上任后,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报请朝廷修筑土垣提升城防,庆元很快恢复安宁。擢升广西思明(今广西宁明)同知。其子阮鱼,其孙阮北。
阮鱼
阮鱼,字汝龙,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之子,阮北之叔。明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曾任湖广黄梅知县。
阮北
阮北,字维拱,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之孙,阮鱼之侄。生平孝友。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任湖南武陵知县、安仁知县,官以清闻。后自免,仕归故里,仅居敝庐,灌花读书三十载,平凡生活,无人知其竟是官绅。
阮宝成
阮宝成(1913—1971),鼓山镇前屿村人。退伍返乡后,拜福州仓前著名评话大家“小善善”为师。出师后,以经典武侠故事《七侠五义》开启评话生涯。他体材壮硕,音质宏亮,脸风威严,谈吐潇洒,在福州、闽侯、连江、长乐、南平等地表演,轰动城乡,成为闽都家喻户晓的评话艺术家。
阮文钊
阮文钊(1917—2001),别名依拜,鼓山镇前屿村人。早年在总督后街马桢记图章店学艺,师从林元水。擅长古兽印钮,尤喜雕刻螭虎、龙等,亦善刻仿古摆件。造型浑朴,刀法简练。1955年,加人后屿寿山石生产小组。1978年,作品《落叶螃蟹》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后被选送到日本展览。
阮世英
阮世英(1920—1997),又名家雄,鼓山镇前屿村人。黄埔军校十七期肆业。抗战胜利后,辗转台湾为业。生平见义勇为,克己利人。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即在家乡前屿创立育英教育基金会,资助学子,大力倡修阮公祠,保护历史文化古迹。
阮东
阮东(1933—2010),鼓山镇前屿村人。福建省福州鸣鹤拳主要传人和代表性人物。1925年,鸣鹤拳宗师谢崇祥在前屿村阮家设馆收徒。8岁时,随父阮传水及同乡阮宝政指点习练鸣鹤拳。后与乡邻黄性贤同往新店东浦园村,师从陈世鼎,继续学习鸣鹤拳。1984年,随福州体育代表团出访美国波士顿,并在北美唐手道协会举办的“上地流夏令营”教授鹤拳,学员达800余人。1987年,获福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武术比赛第一名。1998年授予武术七段,入选中国武术精英大典。2004年代表国家队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男子组南拳金奖。曾任福建少林武术馆副馆长、福州武术协会鸣鹤拳研究会副会长、福州东方国术馆馆长、福州市晋安区武术协会会长等。
阮希旦
阮希旦,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玄孙。明崇祯年间岁贡,任福建延平训导。后官至贵州开州(今贵州贵阳)知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