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 鼓韵村史 | 前屿村: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瑰宝之地
时间:2024-08-09 17:20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村落积淀了自然、人文之精华,一方沃土,就是一轴耐人寻味的画卷。老的记忆,新的风采,本期“走进鼓山”系列文章将开启鼓山镇的“鼓韵村史”。 

  今天带您走进 

  前屿村 

  前屿村原称钱屿,又称松屿,位于鼓山镇中部,东至红光村、远西村,西至凤坂村,北同后屿毗连,南临光明港。 

境内孕育有钟山、浦东河、凤坂河、光明港公园等山水风光,诞生出明代名宦阮时懋和阮北、全国劳动模范郑依姆、爱国华侨阮家金和黄冠英、武术家黄性贤和阮东、雕刻艺术家阮宝光、阮文钊、阮文瑞等历史人物。 
  现存多处历史古迹,如阮公祠、阮公祠宋井等,其中阮公祠为市级文保单位;前屿小学古榕、阮公祠荔枝树等多株古树分布其间。 
  南朝宋福州郡守阮弥之、阮仁之、阮永之曾开基于此;明代浙江布政使黄泽曾筑室于此并留下诗文。截至2023年6月,全村520余户,约1700人,共9个村民小组;有阮、黄、王、汤、林、李、吴、伍、陈等姓氏,其中以阮姓、黄姓、王姓为主。 

  钟山 

  即前屿山,位于鼓山镇中南部,又称松屿。先秦时期,福州古海湾东面有四座岛屿浮出水面,即竹屿、横屿、前屿和后屿,俗称“竹横前后屿”。自古因山多松,临江而立,风过如钟,故名。山椒有“钟山榕涛”之景。

  浦东河 

  位于鼓山镇中部,起于化工路,全长约3.9公里。河道沿盛辉物流园、双福路向南延伸,横穿福新中路、福马路、连洋路至水上公园汇入光明港。其河岸沿线有湖塘、伟业广场、水上公园等7个串珠公园。 

  阮公祠   

  位于鼓山镇前屿村。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晋安郡守阮弥之因忧国积劳,卒于任上,谥“忠惠”,赐祭葬。郡人于乌石山南麓建阮公祠,塑其像以祭祀。阮弥之与闽越王无诸、闽王王审知为福州历史上仅有的三位配享官方春秋二祭的历史人物。明万历七年(1579年),阮公祠倒塌,迁建于今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福建巡抚周学健重修。乾隆二十四年奉旨重建,改二进为三进,帝赠“闽瓯师表”牌匾。道光十九年(1839年),乡人重建遭台风推倒的第三进。光绪年间亦有重修。20世纪30年代,曾改办为福建省立义务教育实验区工读学校,培养了阮宝光、阮文瑞等一批福州木、石、骨、牙雕艺术大师。解放初期为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第一分部三班校舍,后改为鼓山茶厂。1997年又一次修。2021年再次修缮。 
  阮公祠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前后三进,面阔14.29米,进深48.01米,由门墙、回廊、前天井、仪门厅、中天井及两侧边廊、祠厅、后天井及两侧边廊、后厅组成。立面牌楼式门墙,外敞八字墙,开三道券门,中门上额“钦赐葬祭忠惠阮公祠”勒石。两边小门拱上额分别书“清白”“廉洁”。正门竖有“八闽奉旨第一祠”石碑。一进仪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硬山封火墙。二进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斗拱雕花,装饰华丽,厅前置游廊,硬山封火墙。后天井地势抬高,两侧拾阶而上,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封火墙,后部设祖宗神位龛。祠内祀阮弥之塑像,悬挂“陈留堂”。大厅悬有“闽瓯师表”横匾、朱德“教子有方”和“伟哉阮母、德被异土,宝婺虽殒、范式千古”两块题匾以及彭德怀“彤管昭然”牌匾。
1995年公布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公布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屿阮公祠宋井   

  位于鼓山镇前屿村阮公祠旁,造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井身为六角形,花岗石砌造。井边有一口圆形石盂,外壁镌刻:“女弟子张二娘舍盂一口。辛未元祐六年六月吉日造。”

  竹林街    

  位于凤坂河东畔,北起福马路,南止前屿路。魏末晋初有七位名仕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创作揭露和讽刺司马王朝的虚伪,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其中,阮籍与其侄阮咸又被并称为“大小阮”,族人荣之,“竹林”遂为阮姓著名堂号。前屿村及周边村落为福州阮姓主要聚居地,故名。凤坂河西畔还有一条“七贤巷”,亦以此得名。
  人物传略 
  阮家金
  阮家金(1904—1986),鼓山镇前屿村人,印尼爱国侨胞。15岁出国,先后到印尼泗水、雅加达、井里汶等地谋生。他经过多年辛勤创业,渐有积累,在印尼万隆创办了重庆大酒店及金银珠宝企业,被推举为印尼万隆市福州公会首任主席。
阮家金旅居海外,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祖国。抗战期间,他在印尼举办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带头并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指出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受海外乡亲的委托,他将募集到的钱款和前线急需的“奎宁丸”等大量药品,通过相关途径,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支援八路军的抗日斗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收到这笔海外华侨捐赠的药品十分感动,当即挥笔题词,赠给阮家金的母亲魏夫人“教子有方”的题词。1947年,魏夫人辞世,朱德总司令又致文:“伟哉阮母,德被异土;宝婺虽殒,范式千古。”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文:“彤管昭然。”这既是对其一家的高度赞扬,也鼓舞了更多海外侨胞铭记爱国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印尼华侨回到祖国的怀抱。1957年,阮家金的夫人冯祖光携手福州市原侨联秘书长王碧如等一批印尼爱国华侨,在福州市东门一带出资创建了“福州市私立华侨小学”,众多印尼华侨子弟在此入学。在大家的积极联络和推动下,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扩大。1960年,在各方呼吁下,华侨小学转为公立小学。直至今日,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造新时代校园文化精神,积极弘扬海外华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爱校的优秀品质。
1986年,阮家金在印尼万隆逝世,享年83岁。
  黄性贤
  黄性贤(1910—1992),又名敏武,字心玄,别号轩,鼓山镇前屿村人。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性贤在台江铺前顶组织大刀队,设“国术第一练习场”。1938年10月,率队六十四人,奔赴上海前线抗日。不久上海沦陷,黄性贤回乡继续操练大刀队。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黄性贤被闽侯县长段志坚委任为“北鼓台抗日特务大队长”,组织队伍到南屿一带游击抗日。先在城南洲尾截击日本粮船,又到城北猫头山偷袭日军阵地,两战皆胜,缴获日军几十支枪械。不久,单枪匹马深入后屿,活抓日军电讯兵上士班长阿部文雄。1944年10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黄性贤回到南港游击队,同江秀清、何震一起率队袭击驻守在福州台江的日本小分队。因守在北岭的力量未能形成配合,只得撤回。黄性贤于心不甘,第二天化装为渔民,潜到王庄,用猛拳击毙一名日军哨兵,夺得一挺重机枪,回到南屿,坚持游击战争。
1945年5月,日军撤离福州,黄性贤回到前屿。后随永安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万籁声,研究自然门武术。1946年,被选为鼓山乡长。1947年,弃政经商,到金门贩卖木材,第二年到台北开设中医诊疗所,一边行医,一边授拳,先后任台湾地区国术会指导组组长、台湾大学国术组太极拳班讲师,又拜“五绝老人”郑曼青为师,精心学习和研究太极拳道。1955年6月参加台湾武术大赛,荣膺太极拳组总冠军,名扬海外。翌年被新加坡拿督李光前等人邀请,赴新加坡主持太极拳道。1957年,率徒众到马来西亚砂州,创办“古晋太极健身学院”,并在各县、市设立分院,还创立“古晋积善堂药局”和“黄氏太极学会”,门生达4万余众。1970年,曾与世界摔跤冠军廖广成进行“中西拳擂台赛”,以绝对优势获胜,名震环宇。1989年,黄性贤还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又荣获太极拳散打、推手总冠军,并获“武学博士”称号。

  黄性贤曾三次回福州观光、探亲。1990年,他在福州作太极拳功法表演,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在福州病逝,享年82岁。福州作家王植伦著有《魂系太极》,记述其生平。   

  郑依姆
  郑依姆(1913—2000),鼓山镇前屿村人。三获全国劳动模范,十次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是解放初期福州最早一批全国劳模之一;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 

  7岁时,父亲去世,随改嫁的母亲落户鼓山前屿村。12岁起,替地主放牛。成年后,四处流浪打短工。23岁起,独立租种地主的田,但收成后交了租所剩几无,遇到年景不好时,收成还不够交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11月,前屿村作为试点村首批进行土地改革,郑依姆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1951年夏收的第一季水稻收成了,郑依姆家的田地亩产达255公斤,比别人的多出了20%。 

  福州市委派出的工作组发现了郑依姆组织农民互助组的好典型,给予了积极鼓励。郑依姆的干劲更足了,又与57名农民组织了一个常年互助组,郑依姆被推选为组长。他积极参加学习,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计酬管理方法,这就是以后农村生产队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计酬办法的雏形。1952年,郑依姆互助组的连作早稻亩产高达366.5公斤,晚稻亩产也较上年提高了近三成,是前屿村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好收成让郑依姆名声大振。他没有沉醉在赞扬声中,而是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要把田地入股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8月1日,郑依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了,是当时全省18个重点社之一,郑依姆被推选为社长。 

  办社第一年,郑依姆就给社员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虽然瘦田多加上又受旱灾,但全年水稻平均亩产仍高达525公斤,每人平均收入比在互助组时增加两成多,六成社员有了余粮,社里也有了公共积累,还买了建设公债。在1954年,郑依姆初级社建社两周年之际,省市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在全省推广郑依姆经验,《福建日报》还刊登了数篇报道郑依姆的文章。 

担任鼓山高级社主任的郑依姆全力以赴,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副业。线面、米粉加工活起来了,鸭鹅鱼猪养起来了,果树种起来了,搬运搞起来了。社员们的口袋渐渐鼓了,社里还办起了敬老院和托儿所,鼓山脚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有口皆碑的郑依姆光荣当选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八大代表,多次晋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改革开放以后,郑依姆继续带领鼓山人发展农业生产,为群众谋福利。直至1980年退休时仍是锄不离手,始终保持着劳动模范的本色。2000年,郑依姆因病逝世,享年87岁。郑依姆是鼓山人的骄傲,“郑依姆精神”当在鼓山代代相传。     

  阮文瑞
  阮文瑞(1922—2013),鼓山镇前屿人。少时进入福建省立实验区工读学校,师从福州象园木雕流派著名雕刻艺人柯经煊。1955年,加入福州象园木雕供销生产合作社。后转入福州木雕厂。1963年,到福州象牙雕刻厂工作。其技艺精湛,擅长木、牙、石、角雕的人物、动物雕刻,尤精老翁、仕女、弥勒等题材。他雕刻的寿星独具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1956年,黄杨木雕《讲解双轮双铧犁》选送北京,作为党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赠送外宾的礼品;同年,黄杨木雕《海陆空军并肩作战》参加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获三等奖;1957年,龙眼木雕《爆破手》送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获嘉奖;1958年至1960年,他与同事共同创作的黄杨木雕炮战四组雕《高射炮》《拉炮》《加农炮》《牛拉炮》获福州军区文艺创作奖,现珍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1977年,黄杨木雕《白求恩大夫》被外交部选作访问加拿大的国礼,现珍藏于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
  阮宝光
  阮宝光(1925—2001),鼓山镇前屿村人。著名雕刻艺术家,福建木雕、福州象园木雕代表传承人物。

  1936年,进入福建省立实验区工读学校,拜师于著名雕刻艺人柯经煊学艺,早期以刻老翁见长。195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进修班学习。1956年,调入福州木雕厂。1960年,调入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调任福州市雕刻总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盆景根雕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被誉为福建牙雕第一刀。 

  阮宝光一生从未停止创作,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尤其擅长以黄杨木、象牙等材质的作品。1956年,获福州市授予“名艺人”称号。1957年,创作黄杨木雕《帮助小同学》《海防前哨》入选福建省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获一、二等奖。接着,作品《走雨》《回娘家》被选送北京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轰动艺坛。1969年,牙雕作品《走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被轻工部收藏,后被编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1982年,作品《巫山神女》获轻工部全国木雕作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1986年退休。2001年逝世,享年77岁。   

  人物简介   

  黄泽 

  黄泽(1385—1471),字敷仲、孚仲,号旂山,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宋大儒黄榦后裔。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永乐十年,考中进士,在刑部观政,特授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 

  黄泽为人正直通敏,体国恤民。永乐十一年(1413年)春,到河南各县巡视,关心民情。时河南南阳闹饥荒,平民流离失所,黄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安抚并解决,使其得以重新进行农业生产。其间,上疏《便民九事》,中间特别谈到农民派工、纳粮之难,请求减免,让百姓休养生息;又奏请六部行文地方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言辞恳切,多次得到批准。 

  阮春喜 

  阮春喜(1479—1545),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张经的庶母。卒后葬于城西祭酒岭,墓志铭为张经所撰。 

  阮时懋 

  阮时懋,字勉夫,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荐,授训导。后擢升广西宜山县令,锄强发奸,无所畏避,人称“铁阮”。转广西庆元通判。时庆元城百姓苦洞夷劫掠久矣,听闻其调任,大喜道:“铁宜山来,我们的贼患就有望解除了。”上任后,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报请朝廷修筑土垣提升城防,庆元很快恢复安宁。擢升广西思明(今广西宁明)同知。其子阮鱼,其孙阮北。 

  阮鱼 

  阮鱼,字汝龙,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之子,阮北之叔。明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曾任湖广黄梅知县。 

  阮北 

  阮北,字维拱,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之孙,阮鱼之侄。生平孝友。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任湖南武陵知县、安仁知县,官以清闻。后自免,仕归故里,仅居敝庐,灌花读书三十载,平凡生活,无人知其竟是官绅。 

  阮宝成 

  阮宝成(1913—1971),鼓山镇前屿村人。退伍返乡后,拜福州仓前著名评话大家“小善善”为师。出师后,以经典武侠故事《七侠五义》开启评话生涯。他体材壮硕,音质宏亮,脸风威严,谈吐潇洒,在福州、闽侯、连江、长乐、南平等地表演,轰动城乡,成为闽都家喻户晓的评话艺术家。 

  阮文钊 

  阮文钊(1917—2001),别名依拜,鼓山镇前屿村人。早年在总督后街马桢记图章店学艺,师从林元水。擅长古兽印钮,尤喜雕刻螭虎、龙等,亦善刻仿古摆件。造型浑朴,刀法简练。1955年,加人后屿寿山石生产小组。1978年,作品《落叶螃蟹》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后被选送到日本展览。 

  阮世英 

  阮世英(1920—1997),又名家雄,鼓山镇前屿村人。黄埔军校十七期肆业。抗战胜利后,辗转台湾为业。生平见义勇为,克己利人。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即在家乡前屿创立育英教育基金会,资助学子,大力倡修阮公祠,保护历史文化古迹。 

  阮东 

  阮东(1933—2010),鼓山镇前屿村人。福建省福州鸣鹤拳主要传人和代表性人物。1925年,鸣鹤拳宗师谢崇祥在前屿村阮家设馆收徒。8岁时,随父阮传水及同乡阮宝政指点习练鸣鹤拳。后与乡邻黄性贤同往新店东浦园村,师从陈世鼎,继续学习鸣鹤拳。1984年,随福州体育代表团出访美国波士顿,并在北美唐手道协会举办的“上地流夏令营”教授鹤拳,学员达800余人。1987年,获福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武术比赛第一名。1998年授予武术七段,入选中国武术精英大典。2004年代表国家队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男子组南拳金奖。曾任福建少林武术馆副馆长、福州武术协会鸣鹤拳研究会副会长、福州东方国术馆馆长、福州市晋安区武术协会会长等。 

  阮希旦 

  阮希旦,闽县(今鼓山镇前屿村)人,阮时懋玄孙。明崇祯年间岁贡,任福建延平训导。后官至贵州开州(今贵州贵阳)知府。   

来源:晋安区鼓山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