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2019年1-11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时间:2020-02-12 15:16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建设新晋安、争当排头兵”的工作要求,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快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区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升、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
   一1-11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市考核指标(8项)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2.73亿元,增长8.7%,完成年确保计划的95.5%,超计划6.19亿元,超序时3.9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16.60亿元,增长14.2%,完成年确保计划的90.6%,缺口5.90亿元,超序时1.0个百分点。

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67.68亿元,增长7.0%,完成年确保计划的84.6%,缺口5.65亿元,超序时7.1个百分点。

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34.68亿元,增长-6.0%,完成年确保计划的75.2%,缺口7.58亿元,超序时16.4个百分点。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60亿元,增长-12.4%,完成年确保计划的67.1%,超计划16.55亿元,超序时24.6个百分点。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6.40亿元,增长12.2%,完成年确保计划的90.6%,缺口10.27亿元,超序时1.0个百分点。

(二)区考核指标(14项)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45.48亿元,增长12.5%,完成年确保计划的92.2%,超计划2.95亿元,超序时0.5个百分点。

2.规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业收入完成13.17亿元,增长29.4%,完成年确保计划的119.3%,超计划3.05亿元,超序时35.9个百分点。

3.限上批发业销售收入完成524.76亿元,增长21.2%,完成年确保计划的105.8%,超计划70亿元,超序时14.1个百分点。

4.限上零售业销售收入完成661.39亿元,增长15.1%,完成年确保计划的92.2%,超计划4.14亿元,超序时0.6个百分点。

5.限上住宿业营业收入完成7.97亿元,增长23.5%,完成年确保计划的116.5%,超计划1.70亿元,超序时24.9个百分点。

6.限上餐饮业营业收入完成13.36亿元,增长22.4%,完成年确保计划的109.2%,超计划2.1411亿元,超序时17.5个百分点。

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195.47亿元,增长8.6%。

8.规上其它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42.11亿元,增长22.2%,完成年确保计划的86.1%,缺口2.72亿元,超序时2.8个百分点。

9.规上非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22.35亿元,增长34.7%。

10.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52.93万㎡,增长10.1%,完成年确保计划的127.4%,超计划42.93万㎡,超序时35.8个百分点。

11.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产值完成64.41亿元,增长13.1%。

12规模以上战略新兴工业产值完成82.42亿元,增长6.9%。

13.限上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零售额完成2.91亿元,增长27.1%。

14.固投建安投资完成187.33亿元,增长-36.8%。

(三)市统计局反馈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市统计局反馈的1-11月指标共18项中,有2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确保计划序时进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2.2%),规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业收入(119.3%),限上批发业销售收入(105.8%),限上零售业销售收入(92.2%),限上住宿业营业收入(116.5%),限上餐饮业营业收入(109.2%),商品房销售面积(127.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120.2%),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报酬(119.3%)

28项指标差序时在3家百分点以内:固定资产投资额(9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其余38项指标有较大的差距。

(四)市统计局反馈排位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市统计局反馈排位的指标共5项。其中:排在全市第4-6位的指标有2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4)排在全市第7-9位的指标有3项:固定资产投资额(第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8)、商品房销售面积(第7)

二、1-11月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月份,从纵向看,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都比较快,但很多指标依然排在长乐、仓山、福清、马尾之后,无法进入全市前列,离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形势不理想。

(一)规上工业增速回落压力大

从整体看,今年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一是退库或停产企业较多。1-11月全区有德贤化工、旭升玩具、森福食品、普洛佩家具、兆亿家具、福兴润滑油、山田纸品、百丰包装、东风机械、寿山竹木、闽非矿业等15家企业已经退库或停产,预计全年减少工业产值14.1亿元,预计拉低2019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幅2.7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工业发展将产生较大波动。涉及了11个行业中,其中7个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分别是:食品制造业(10.2%)、家具制造业(-20.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00.0%)、造纸和纸制品业(-69.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0.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6.5%)、非金属矿采选业(8.4%)、

二是存在停产、拆迁、转型意向的企业多达33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0.9%。其中:搬迁企业(15家)累计完成产值64.58亿元,增长12.5%,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重组企业(2家)累计完成产值1.73亿元,增长3.7%这些企业发展的波动太大,需要提前给予关注。

三是亿元以下企业发展缓慢。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亿元以下企业是保证全区工业稳定增长的基石。目前全区亿元以下规模企业有95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53.1%,但产值仅占全区的6.2%,增长0.2%,低于全区平均增幅12.3个百分点。

四是计算机制造业、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组成部分)增长较快。全区9家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5.36亿元,增长15.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五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区战略新兴企业有20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1.2%,实现产值82.42亿元,产值占全区的15.1%,增长6.9%,低于全区平均增幅5.6个百分点,拉低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

六是高技术行业增长缓慢。全区高技术企业有20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1.2%,实现产值82.42亿元,产值占全区的15.1%,增长6.9%,低于全区工业平均增幅5.6个百分点,拉低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

七是规上工业重点企业减产情况较严重。重点企业共36家,拉动增长11.6个百分点,但有4家企业减产,减产产值6.07亿元

八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区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上下游产业链,相互之间的需求较少,无法形成集群效应。目前我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上,在全区29个行业中,属于传统行业的有21个,共涉及119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3.9%,累计实现产值383.2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70.8%,增长8.6%,增长率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以上企业面临利润低、租金高、拓展空间不足等难题,外迁意愿强烈。相对而言,科技含量高、利润大的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医药、运输设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等行业,涉及42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9.2%,累计完成产值157.9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29.2%;增长18.6%,增长率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0个百分点。

九是行业增长不均衡。从全区29个行业分析:

1)实现正增长的行业达到24个。其中:有1个行业增长超过30%: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75.9%)5个行业增长超过2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4.4%)、农副食品加工业(25.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0.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2.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2%)

2)出现下滑的行业达到5个。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0.3%)、家具制造业(-20.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00.0%)、造纸和纸制品业(-69.6%)

(二)投资及商品房销售面积存量不足

今年以来,全区受拆迁、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搬迁企业多,新增入库项目少,投资增长难度加大。主要特点是:

一是项目投资主要依靠大项目支撑。从投资规模看,1-11月全区完成项目投资164.91亿元,占固投总量的32.8%,其中当月完成11.50亿元。(1)5000万元以上项目89个,占全部项目的66.9%,累计完成投资96.5亿元,占全部固投的19.2%。其中:鼓山贡献项目22个,累计贡献投资44.60亿元,新店贡献项目16个,累计贡献投资22.88亿元2)5000万元以下项目26个,占全部项目的14.8%,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占全部固投的5.2%。(3)城乡建总76家企业个项目完成投资57.06亿元。

二是工业投资项目存量不足。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7.68亿元,增长7.0%。全区共有工业投资项目61个,其中:(1)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50个,完成投资65.13亿元。(2)50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仅11个,完成投资2.55亿元。今年以来,受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工成本高昂、周边县(市)区优惠政策力度大等影响,企业增资扩营动力不足,外迁发展意愿大,导致今年以来全区工业投资项目数量明显减少,与去年同期比较,全区工业项目减少了149个。

三是投资中的地价款占比过高。1-11月全区累计上报地价款289.91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56.1%。其中:项目建设用地费44.84亿元,房地产土地购置费245.07亿元。

四是房地产项目投资高速增长。1-11月累计增长119.7%,位列全市第一。主要是靠245.07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土地购置费支撑,但是后续土地购置费不多。此外,在库的79个房地产项目中,有22个项目已经全部竣工,23个项目已经完成投资80%以上,还有34个项目还处于稳定投资期。

五是民间投资全面发力。1-11月民间投资项目84个,累计完成投资31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1%。其中:项目投资31个,累计完成投资37.1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房地产投资53个,累计完成投资273.5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2.9%。

六是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支撑不足。今年国家对房地产业增加值的核算办法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加了房地产业业人数、报酬的权重。对我区而言,商品房销售面积权重从90%降低到50%,而房地产业从业人数、报酬等指标的权重从10%提高到50%。总体上看,该办法对我区有利。1-11月,涉及房地产业核算的指标发展不均衡,(1)商品房销售面积平稳低速增长。1-11月全区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52.93万㎡,增长10.1%,从全年看,由于去年12月份当月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83万平方米,预计第四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出现大幅回落,对我区稳增长十分不利。(2)房地产业从业人数、报酬2项指标大幅增长。1-9月,分别增长了32.2%和31.2%。按照新的GDP核算办法,预计可以部分填补商品房销售面积下滑带来的缺口。

(三)建筑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由于受建筑市场和企业向外发展的离心力影响,自2015年以来全区建筑业始终处于低迷态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与建筑业增加值核算相关的指标不匹配。建筑业增加值核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业产值、福州本地产值、省外入闽企业投资、固投中的建安投资等项指标增长情况。虽然1-11月建筑业增长了,但福州本地产值、省外入闽企业投资、固投中的建安投资等指标全部出现较大缺口。其中:(1)本地产值增长滞后。1-11月完成福州本地产值8.01亿元,累计增长18.5%,高于全区建筑业产值增长118.5个百分点。建筑业产值增长18.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8.5个百分点。(2)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建安投资大幅下滑。1-11月全区完成建安投资296.58亿元,增长187332700.0%。主要原因是今年5000万元以下项目减少500家以上,投资规模减少约200亿元,导致建安投资缺口在200亿元左右。这对建筑业增加值核算十分不利。

二是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政策造成的挤出效应继续发酵。受福州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较严格等因素影响,自2015年以来,建筑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搬迁,2015年搬迁18家,2016年搬迁10家,2017年搬迁19家,2018年搬迁6家。2019年迁出或关停并转的企业达到6家。

(三)批发业稳步发展

各乡镇(街道)批发业发展较均衡,但进入缓慢下滑的通道,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主要特点是:

一是金属及金属矿批发业实现了较快增长。累计实现收入160.86亿元,增长16.8%,拉动全区增长了4.4个百分点;

二是烟草制品业持续低迷。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烟草制品业已进入了低增长、下滑的通道,预计后劲不足。实现收入100.89亿元,增长4.1%,拉动批发业增长0.8个百分点;

三是服装批发业快速增长。实现收入9.89亿元,增长26.3%,拉动批发业增长0.4个百分点;

四是建材批发业快速增长。主要是受商品房限购、提价因素的影响。实现收入88.37亿元,增长43.5%,拉动批发业增长5.1个百分点;

五是亿元以下企业快速增长。全区251家亿元以上企业占全区企业数量的80.2%,实现收入70.94亿元,增长了66.2%,占全区批业销售收入的13.5%。

六是信通贸易、市烟草公司成为影响全区批发业增长的主要因素。1-11月市烟草公司、信通贸易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区增长水平,累计拉低全区批发业增长5.9个百分点,而且负面效应将随着时间发展逐渐显现。

七是部分行业发展困难,全区31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出现较大下滑。分别是:通讯设备批发(-7.4%)、化肥批发(-2.5%)、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73.6%)、酒、饮料及茶叶批发(-3.1%)、其他文化用品批发(-20.5%)、西药批发(-32.6%)其中有3个行业下滑幅度在20%以上。

(四)零售业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从全区看,东二环、五四北、世欧王庄商圈和福兴经济开发区的中心集聚优势继续显现。主要特点是:

一是去年及今年新增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去年月度入库的55家企业和去年年度入库的11家企业,分别增长了41.2%和46.0%,拉动零售业分别增长了5.0个和0.6个百分点,今年新增的4家企业,拉动零售业增长了0.14个百分点,对全区零售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8%。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1)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支出增长了19.2%。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是:超级市场零售实现零售额47.7亿元,增长16.3%;其他日用品零售实现零售额8.8亿元,增长24.7%;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实现零售额27.4亿元,增长24.7%;日用家电零售实现零售额21.0亿元,增长38.8%;百货零售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增长32.1%;(2)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增长了9.4%。其中:汽车零配件零售实现零售额43.1亿元,增长19.6%;宠物食品用品零售实现零售额10.1亿元,增长23.1%;酒、饮料及茶叶零售实现零售额47.3亿元,增长29.0%;营养和保健品零售实现零售额4.1亿元,增长62.0%;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零售实现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5.9%;通信设备零售实现零售额5.7亿元,增长36.5%;。(3)全社会改善居住条件的投入增长了18.6%。其中:五金零售实现零售额4.0亿元,增长34.4%;其他室内装饰材料零售实现零售额30.2亿元,增长22.8%;灯具零售实现零售额27.9亿元,增长40.5%;厨具卫具及日用杂品零售实现零售额5.0亿元,增长29.0%;陶瓷、石材装饰材料零售实现零售额26.2亿元,增长15.4%;。

三是南方市场区商品零售交易活跃。从销售的商品看,南方市场区的家具零售、五金零售、其他室内装饰材料零售、灯具零售、厨具卫具及日用杂品零售、陶瓷、石材装饰材料零售、摩托车及零配件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其他电子产品零售9个行业累计实现零售额240.81亿元,增长36.5%,对零售业的贡献率达到41.4%。

四是零售业重点企业基础薄弱。全区零售业主要依托于12家大型零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280.26亿元,增长12.7%,低于全区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这些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占全区的42.4%。而且大都存在基础台帐薄弱、数据匹配度低等问题,随着国家监管措施不断加强,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五)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

一是限上住宿业增长喜人,1-11月限上住宿业增长23.5%,主要是拉动增长9.8个百分点

二是限上餐饮业较快增长,但未达到预期目标。主要特点是现有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发展基础较差。

(六)规上服务业竞争力大幅下滑

虽然“十三五”以来我区规上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不甚合理,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外,其余行业仍属于传统行业,规模较小,增长速度偏低。

一是规上服务业出现了微弱回升势头。今年前11个月,规上服务业努力克服泰禾新世界商业物业管理公司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高基数压力,通过企业新增入库、扶持优势企业等办法,缓慢地拉动了规上服务业增长但是整体的回升势头较弱,预计全年将会在低位运行。

二是物流业强劲增长。经过去年近一年的扶持培育,1-11月全区物流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区29家规上物流企业,累计实现收入33.10亿元,增长36.7%,高于规上服务业平均水平28.1个百分点。

三是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平稳发展。从行业上看,(1)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四大主体行业全面冲高,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15.56亿元、11.44亿元和1.73亿元,分别增长了14.8%、16.7%和33.4%和39.0%,累计拉动全区增长19.0个百分点。(2)重点企业拉升作用明显。全区6家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累计实现收入3.76亿元,拉动全区增长2.0个百分点。但是,全区楼宇经济潜力没有被有效挖掘,尤其是东二环、五四北、王庄三大商圈的潜力较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信息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四是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幅回升。1-10月累计增长了29.4%。

五是规上非营利性服务业逐渐增长。规上非营利性服务业为GDP核算指标之一。非营利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卫生、教育、科研、水利等四种企业。全区共有55家,1-11月增长34.7%。(1)31家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增长潜力逐渐显现,1-11月增长31.8%,低于全区非营利性服务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2)2家年收入超5000万元的重点企业,累计增长7.4%,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7.3个百分点,没有起到龙头引领作用。

(七)其他经济工作情况

一是文化产业进展不顺利。(1)全区规上工业文化产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2.43亿元,增长7.4%,比全区规上工业平均增速低5.1个百分点。(2)全区限上批发业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批发业收入8.24亿元,增长15.1%,比全区限上批发业平均增速低6.1个百分点。(3)全区限上零售文化产业。累计实现限上零售业收入29.48亿元,增长11.0%,比全区限上零售业平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4)全区规上服务业文化产业。累计实现规上服务业收入6.28亿元,增长32.9%,比全区规上服务业平均增速高24.3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减产情况。全区减产企业共255家,减产率27.1%。规上工业减产企业32家,减产面20.3%,减产14.85亿元,拉低全区增速3.1个百分点。建筑业减产企业123家,减产面75.9%,减产289.99亿元,拉低全区增速100.0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业减产企业25家,减产面15.2%,减产9.05亿元,拉低全区增速2.1个百分点。限上零售业减产企业22家,减产面14.4%,减产8.87亿元,拉低全区增速1.5个百分点。限上住宿业减产企业3家,减产面10.3%,减产0.04亿元,拉低全区增速0.6个百分点。限上餐饮业减产企业2家,减产面8.0%,减产0.20亿元,拉低全区增速1.9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减产企业48家,减产面19.2%,减产17.74亿元,拉低全区增速9.9个百分点。规上其它营利性服务业减产企业20家,减产面15.2%,减产2.08亿元,拉低全区增速6.0个百分点。规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减产企业4家,减产面11.4%,减产0.41亿元,拉低全区增速4.0个百分点。规上非营利性服务业减产企业7家,减产面12.7%,减产0.49亿元,拉低全区增速3.0个百分点。

来源:晋安区人民政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