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晋安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8-02-26 11:04
(2008年2月26日在福州市晋安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晋安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黄善存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方生产总值166.3亿元,增长13.6%。
  ——财政总收入10.32亿元,同口径增长24.6%。
  ——地方财政收入5.92亿元,同口径增长27%。
  ——全部工业总产值210.2亿元,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6亿元,增长1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6亿元,增长25.0%。
  ——农业总产值4.62亿元。
  ——自营出口(海关口径)7.93亿美元,增长12.3%。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050万美元。
  ——新批合同外资4691万美元。
  ——内资投资实际到资45亿元,增长3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1亿元,增长4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80元,增长9.7%。
  ——农民人均纯收入8341元,增长15.0%。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
  2007年计划的执行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加强“三农”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建设,建成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店31家、配送中心1个。扩大无公害蔬菜面积1600亩,发展蔬菜基地微喷灌面积300亩、名优茶果2300亩,推广脐橙面积5000亩,引种名优茶叶新品种850亩,新增食用菌产量250万袋,绿色标志农产品达到6个。完成省市挂牌的17个重点水毁工程修复任务,宦溪镇板桥村、寿山乡岭头村人饮工程和桂山村清淤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六千”水利工程如期完工。开发整理农业耕地1105.36亩,新增土地104.8亩。健全区、乡、村三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网络,完成17.8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体制改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改建区间主次干道20多条,山区58个行政村全部修通水泥路,环北峰公路网全面贯通,并建成2个农村客运站和86个候车亭。13个省市级新农村“双百工程”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泉头、宦溪村共3万平方米农民新村建设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
  (二)着力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质量的提升。高起点规划福兴经济开发区,金城民营和宦溪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龙头发展迅速,高意科技、华科光电、日立工机、德通容器、阀门总厂等优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延伸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带动了第二产业继续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专利申请量406件,其中发明专利92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中国名牌企业1家、省名牌产品8个、市产品质量奖5个。
  (三)扩大投资消费,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突出抓重大项目、抓资金筹措、抓结构优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89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103.9%。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交地5155亩,占总交地量96%以上;基本完成160万平米旧房拆除任务,保证了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参加“5·18”、 “9·8”等重大招商活动,成效好于往年水平。在福建省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项目45项,发布技术需求项目15项,位居全市前列。加强企业上市工作。万科房地产进驻我区,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1家,投资与消费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物流业、寿山石文化旅游业继续健康发展。
  (四)注重以人为本,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9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160多名特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吸纳和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2.6万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58.5%。全面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继续完善城市社区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92万人,2256人获得补偿。进一步健全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安全应急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1618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对象830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2个。积极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为102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大力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加大维权力度,劳动关系和谐。
  (五)突出社会事业,凸显了和谐稳定的氛围。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产学研、农科教为载体,全面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宣传培训、科技扶贫工作,第四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召开了区第三次科技大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了11项省市科技项目,专利申请总量名列全市县(区)第三位。继续建设区农业中试基地,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工作机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继续完善,金城小学、实验小学(三木城小学)开工建设,主题公园小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创建优质学校和省达标、示范幼儿园工作步伐加快,体育、艺术、书法、科技等特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亮点。继续加强文化建设,西园软木画和象园木根雕获“省级民间文化艺术”称号,象园木根雕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筹备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境内传递(福州晋安站)2名火炬手的选拔、推荐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落实计生、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工作。
  在看到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取得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与土地资源稀缺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任重道远;重大支柱产业项目不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要在新的一年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意义重大。预期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些。三次产业方面,农业增长与今年持平;工业随着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预期工业总产值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商贸、物流优势继续发挥;财政收入方面,经济发展将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预期财政总收入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3%;三大需求方面,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0亿元;着力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消费升级步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继续优化出口结构,拓展出口市场,自营出口(海关口径)预期达到8.3亿美元;新批合同外资预期达到8000万美元;随着招商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预期达到5000万美元;内资投资实际到资预期达到36.3亿元;民生方面,经济增长将促进就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
  为完成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新的一年,应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产业升级,力争经济结构形成新格局。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利用政府采购、项目推介、资金扶持等手段,增强消化和吸引国外先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群体。培育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专利示范企业,形成10个具备创新能力的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个。
促进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福兴经济开发区光机电园区建设,形成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光机电技术研发基地、光机电成果转化基地。加快高意光通讯、钜立汽配、华联汽配、德通容器、金洋冶金、海王药业、大北农生物、满堂香等企业的重点科技项目研发步伐,吸引更多关联企业入园发展,逐步形成光电、精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具备较强集聚能力的高端产业核心。同时,以品牌带动提升工业经济水平,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整合福新中路、长乐路、福马路、连江北路的商贸业资源,引入新型业态管理模式,建设喜盈门建材家居广场二期、君临晋安商业中心等项目,着力打造新型商贸中心区。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销售、采购中心和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进驻发展。加快希尔顿大酒店建设,促进新店秀峰路商务区的形成。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火车站货物配载中心和八方拓福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物流基地向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以外转移,实现物流总部与仓储园区分离,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带。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寿山石”、“温泉”、“皇帝洞”等品牌,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使其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突出项目带动,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
  强化项目带动,重点保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投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建立企业引进、转移、改造、淘汰的产业筛选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土地、环境、税收、社会保障等效益,提升投资效益。今年初步安排34个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的区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10.52亿元,年度投资15.75亿元。其中:新建和续建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110.52亿元,年度投资15.75亿元;预备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59.6亿元。争取“6·18”项目成果对接和技术难题征集总量不低于2007年水平。
稳妥推进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做好温福铁路I类变更、绕城高速、机场高速二期、三环路征迁扫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向莆铁路、光明港北岸、动物园、琴亭湖、保障房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桂山生产生活留用地开发步伐。顺利实现被拆迁户按时回迁安置。遏止各种破坏、阻挠重点建设项目的行为,为重点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力争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投入,新建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新增3个区级农业中试基地,培育1-2个市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推进北峰千亩特种薯示范片和万亩优质甘薯示范区建设,扶持果蔬、茶叶、毛竹、花卉等一批对农民增收有明显成效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和推动6个农业龙头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新增1-2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培育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北峰乡镇通公交车。加快山区自然村公路硬化和断头路的改造,改扩建道路28.6公里,完善危险路段的警示标志和安全保障设施。继续推进“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修复13处重点水利水毁工程,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溪下、月洋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安装。加强森林防火和公益林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改制工作。继续推进山区集中供水体系建设,扩大洁净饮用水覆盖范围。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和谐晋安实现新进展。
  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城乡联动”和“名师培养”工程。加快福州七中、西园中心小学、登云小学、战坂小学、潭园小学等5所搬迁学校和日出东方小学、主题公园小学的建设进度,力争区实验小学、金城小学建成招生,福州七中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三级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力争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达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联网。努力发展特色文化,大力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寿山石、腰鼓等民间传统文化,振兴软木画和木根雕艺术。认真办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系列活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快省、市级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认真备战福州市第22届运动会,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有关工作。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落实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监察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加强妇幼保健和职业病、慢性病、传染病等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深入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做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妥善解决被征用地农民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
  (五)深化改革,力争对外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推进行政审批流程的改革和创新。深化区集体企业改制工作。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网络和重大商务洽谈等活动推介项目,构建与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对接平台。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拓展直接融资。借助“5·18”、“6·18”、“9·8”等招商推介平台,突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外资投向高科技、农业开发、现代服务、环保和旅游等领域,提高引资质量。密切跟踪签约项目,确保成功落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质量体系、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引导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出口。深化重点出口产业和行业的危机应对措施,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外贸争端应急处理机制。
  (六)着眼科学发展观,力争生活质量实现新提高。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续建、新建或拓宽改造新岭公路等一批主次干道、瓶颈路和交叉口,提高道路承载能力。开展老社区绿化整治和管线改造,完成东二环(晋安段)、福新中路、东浦南路等街景改造,创建和谐社区。推进万科、中加、三木家天下、禹洲鼓山1号别墅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开展洋下西、塔头片、鹤林片旧屋区和登云新村危房改造的前期工作,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强政府率先节能,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生态区建设。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完成30家能耗大企业的节能降耗任务,工业企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扎实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扩建区环境监测实验室,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控,完成新店溪、磨洋河、浦东河等内河和寿山溪上游3个村的污水排放点整治,更新二水源环保船只2艘,加快矿区生态恢复工作。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生态镇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争取新增“国家卫生乡镇”1个,新增省市卫生村6个。继续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完成绿园路、岳前路、福新支路、福兴大道等道路绿化改造,建成秀山河滨公园。全年新增绿化面积50亩,绿化覆盖率达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5平方米。
  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加大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完善山区和老旧社区、城中村消防配套设施,建立山区义务消防队,完成地质灾害点整治,努力防控生产安全、火灾、交通等重大事故发生。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等市场秩序,全面防治动植物疫病。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工作。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将为我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