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通讯》专访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林涛:“产城人”和融共生 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时间:2025-06-05 09:21

  “产城人”和融共生

  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专访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林涛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廖燕源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福州市晋安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通过城市化建设与产业布局的有机融合,推进中心城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实现“从郊到城”的美丽嬗变,成长为产业动能充沛、山水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现代化省会中心城区。如何实现“产城人”相互成就,谱写“从田野走向世界”发展新篇?近日,《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林涛。

   

  林涛(右二)调研检查食品安全工作。

感恩奋进:实现美丽嬗变
  《海峡通讯》记者:近年来,晋安区秉持“产城人”深度融合理念,加快推进城市焕新。这让我们想起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兴投资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写下的《从田野走向世界》文章。在“产城人”融合共生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晋安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
  林涛: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擘画了“3820”战略工程宏伟蓝图,实现福州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他对晋安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也格外关注,亲自推动晋安区区划调整、审定区名,亲自部署、谋划、推动建设全省首家民办开发区——鼓山福兴投资区(现为福兴经济开发区),大力倡导全市上下“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一切服务”共同办好福兴投资区。在投资区成立一周年之际,他还发表署名文章《从田野走向世界》,阐述投资区成立、蜕变和发展经验,并“衷心祝愿世代匍匐耕作的鼓山农民和这颗从田野上升起的投资区新星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愧于绿水青山,造福于父老乡亲”。

  这些饱含“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前瞻理念,时至今日仍在有力地指导我们前进。建区29年来,晋安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注重保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6.02亿元跃升至1355.27亿元,总量进入全省前十;三产结构从10.3∶67.0∶22.7优化至0.7∶21.4∶77.9;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等9个国家级荣誉、9个省级荣誉,实现“从郊到城”的美丽嬗变。 

宜居宜业:“产城人”相得益彰
  《海峡通讯》记者:“产城人”深度融合,产业是发展的重要支撑。福兴经济开发区作为承载晋安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做法和经验?
  林涛:近年来,晋安区积极探索破解中心城区产业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以福兴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高效融合。

  向地上地下要空间。对标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模式,在全市率先推动“工业上楼”建设,“工业上楼”项目试点经验入选全省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创新“政府+国企+专项债”模式,接续对接争取专项债26.4亿元,滚动新建产业载体71.8万平方米,让企业轻资产拎包入驻。

  向集约节约要效益。优化城市空间规划,科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升都市型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新建工业项目平均容积率从1.4提高至3.0,可建工业厂房面积从125万平方米提升至400万平方米,构建从孵化、研发、中试、生产、流通到总部的空间布局,福兴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同时,在开发区周边打造“一千亩商务总部集群+一千亩‘工业上楼’集群+一千亩配套服务集群”核心功能区,全力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示范区。

  向产业发展要提升。围绕光电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以高意集团、华科光电等企业为龙头,集光器件材料产业、元器件产业、应用消费产业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光电产业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海峡通讯》记者:城市是发展的综合载体。近年来,晋安区在城市品质提升和民生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林涛:晋安区立足“有城有乡、有山有水”特色,以城市品质提升与民生保障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一方面,推行城乡融合,实现旧改与生态“双突破”。在城区,实施全市最大面积城市旧改,累计征迁3000余万平方米,消除旧屋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提升至6747公顷,三远、新店东等片区旧貌焕新,打造晋安生态廊道、福兴经济开发区综合开发等一批省级样板工程,连续三年获评省级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综合绩效优异县(市、区),城区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均居全市首位。在山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417.32公里山区路网,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打造岭头集镇、九峰村等省级人居环境整治样板。鼓山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审。2024年乡村旅游人数、收入增速全市第二,乡村振兴热度居全省首位。

  另一方面,推行民生改革,实现扩容与提质“共推进”。年均80%区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各项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市教育“两项督导”均以“双第一”成绩获评“双优秀”。医改经验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两家五星级养老机构被列入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凤林社区、南湖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海峡通讯》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晋安区是如何构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大人才”工作格局的?

  林涛:晋安区聚焦光电、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完善“1+1+N”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引才,通过“好年华  聚福州”、“智汇晋安”省级人才驿站等平台,精准引进战略帅才、产业英才等各类人才。育才,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通过“双元制”“订单式”培养机制,重点培育光电、软件信息等领域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用才,打破传统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出台《关于激励支持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柔性引才政策,从追求人才数量转向追求人才效能。留才,打造“晋享优服卡”品牌,依托人才综合服务港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195项高频事项。 

谱写新篇:迈向高品质现代化
  《海峡通讯》记者:踏上新征程,晋安区将如何继续沿着“产城人”深度融合的轨道,谱写“从田野走向世界”发展新篇?
  林涛:一是以城促产,构筑科创产业发展新高地。坚持“工业姓工”,用好福兴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规修编成果,持续深化“工业上楼”“政府+国企”等做法,用好专项债等资金,再建超1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高标准厂房。加快推动“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升级,以福兴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联动周边汤斜五四北科创园、鹅峰产业园区、金城民营科技工业集中区、宦溪工业集中区、益凤产业园,形成“1+5”一区多园产业空间格局。

  二是以产兴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赓续“三个一切”的理念,壮大以光电、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主的新制造集群,推动软件信息、智慧物流、检验检测、供应链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赋能。充分放大“四链融合”对接会等平台效应,发挥海创汇“三创”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做大做优产业发展“长期资本”。拓展“晋享优服卡”、金融特派员、法律特派员等服务内涵,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以城聚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区。坚持高起点、上水平、现代化,全面消除余量旧屋区,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深化福州火车站“站城融合”等省级样板工程建设,精准服务保障省市人才公寓,深化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医、多层次养老,全力推动国家级健康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来源:晋安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