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和融共生
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专访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林涛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廖燕源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福州市晋安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通过城市化建设与产业布局的有机融合,推进中心城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实现“从郊到城”的美丽嬗变,成长为产业动能充沛、山水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现代化省会中心城区。如何实现“产城人”相互成就,谱写“从田野走向世界”发展新篇?近日,《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林涛。
林涛(右二)调研检查食品安全工作。
这些饱含“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前瞻理念,时至今日仍在有力地指导我们前进。建区29年来,晋安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注重保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6.02亿元跃升至1355.27亿元,总量进入全省前十;三产结构从10.3∶67.0∶22.7优化至0.7∶21.4∶77.9;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等9个国家级荣誉、9个省级荣誉,实现“从郊到城”的美丽嬗变。
向地上地下要空间。对标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模式,在全市率先推动“工业上楼”建设,“工业上楼”项目试点经验入选全省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创新“政府+国企+专项债”模式,接续对接争取专项债26.4亿元,滚动新建产业载体71.8万平方米,让企业轻资产拎包入驻。
向集约节约要效益。优化城市空间规划,科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升都市型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新建工业项目平均容积率从1.4提高至3.0,可建工业厂房面积从125万平方米提升至400万平方米,构建从孵化、研发、中试、生产、流通到总部的空间布局,福兴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同时,在开发区周边打造“一千亩商务总部集群+一千亩‘工业上楼’集群+一千亩配套服务集群”核心功能区,全力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示范区。
向产业发展要提升。围绕光电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以高意集团、华科光电等企业为龙头,集光器件材料产业、元器件产业、应用消费产业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光电产业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海峡通讯》记者:城市是发展的综合载体。近年来,晋安区在城市品质提升和民生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方面,推行城乡融合,实现旧改与生态“双突破”。在城区,实施全市最大面积城市旧改,累计征迁3000余万平方米,消除旧屋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提升至6747公顷,三远、新店东等片区旧貌焕新,打造晋安生态廊道、福兴经济开发区综合开发等一批省级样板工程,连续三年获评省级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综合绩效优异县(市、区),城区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均居全市首位。在山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417.32公里山区路网,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打造岭头集镇、九峰村等省级人居环境整治样板。鼓山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审。2024年乡村旅游人数、收入增速全市第二,乡村振兴热度居全省首位。
另一方面,推行民生改革,实现扩容与提质“共推进”。年均80%区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各项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市教育“两项督导”均以“双第一”成绩获评“双优秀”。医改经验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两家五星级养老机构被列入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凤林社区、南湖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海峡通讯》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晋安区是如何构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大人才”工作格局的?
引才,通过“好年华 聚福州”、“智汇晋安”省级人才驿站等平台,精准引进战略帅才、产业英才等各类人才。育才,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通过“双元制”“订单式”培养机制,重点培育光电、软件信息等领域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用才,打破传统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出台《关于激励支持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柔性引才政策,从追求人才数量转向追求人才效能。留才,打造“晋享优服卡”品牌,依托人才综合服务港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195项高频事项。
二是以产兴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赓续“三个一切”的理念,壮大以光电、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主的新制造集群,推动软件信息、智慧物流、检验检测、供应链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赋能。充分放大“四链融合”对接会等平台效应,发挥海创汇“三创”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做大做优产业发展“长期资本”。拓展“晋享优服卡”、金融特派员、法律特派员等服务内涵,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以城聚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区。坚持高起点、上水平、现代化,全面消除余量旧屋区,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深化福州火车站“站城融合”等省级样板工程建设,精准服务保障省市人才公寓,深化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医、多层次养老,全力推动国家级健康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