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晋安,赏非遗!
时间:2025-08-07 09:04

  晋安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

  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

  晋安区共有40项非遗项目

  其中

  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7项、区级29项

  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

  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类别

  此外

  与晋安有渊源的非遗项目3项

  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

  今天

  就带大家认识晋安区

  部分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绝”之一,它以独产福州市晋安区北峰的寿山石为原材料,寿山石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寿山石雕技艺丰富多彩、精湛圆熟,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主要技法有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2006年5月,寿山石雕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寿山石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软木画

   

  吴学宝软木画作品《苏州园林》。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之一,是“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1914年,软木画由福州东郊西园村吴启棋首创。它妙在运用“以小观大”的艺术手法,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意境,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2008年6月,软木画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软木画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福州木雕(象园)

   

  象园木雕名扬海内外,以龙眼木、荔枝木、黄杨木、樟木、杉木、楠木等为主要材料,一刀一刻间赋予木头以灵魂。2007年8月,福州木雕(象园)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术拳

   

  地术拳又称“地龙拳”,是发源于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面技击术、捆绑术是地术拳的灵魂。2011年5月,地术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审知信俗

   

  闽王纪念馆

  王审知于唐末率军入闽,主政福建29年,政声卓著。史上“随王开闽诸姓”后裔于八闽大地繁衍生息,多有迁徙至台湾及海外各地。位于晋安区的闽台闽王文化园是闽台人民寻根谒祖的圣地。2017年1月,王审知信俗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属胎体大漆髹饰技艺

   

  金属胎体大漆髹饰技艺是漆与金属的结合,丰富了漆艺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漆艺的审美品类,更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为“千文万华”的漆艺做了注脚。2022年12月被列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氏中医头部理疗手法

   

  陈氏中医头部理疗手法借用头疗板结合各种不同手法来治疗不同病症,渗透力强、疗效好,特别对落枕、失眠和偏头痛有明显效果,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治疗实践的意义,是传统医学的一项瑰宝。2024年11月,陈氏中医头部理疗手法列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氏酱鸭传统制作技艺

   

  该技艺历经五代传承,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酱鸭外观金黄油亮,味道鲜甜,口感醇厚不腻,在闽菜体系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普遍接受度。2024年11月,朱氏酱鸭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

   

  这是一种集手工制作、手工展示、曲艺唱口“三者合一”的综合性传统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瑰宝,是民间文化、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口技的生动载体。

  米龙习俗

   

  米龙习俗一般在春耕和秋收时节举办,主要活动形式为摆米龙活动,通常用1000斤左右的大米堆出一条巨大的“龙图腾”。活动内容有祭拜先祖、感恩祈福(安龙谢土)、添米增福、诵读惜福、点龙修福、乐施积福(福米捐赠)六大活动环节。米龙习俗精神文化概括为:民族认同、乡里互助、扶贫济困、勤俭戒奢、珍惜粮食、感恩惜福。

  赵氏窨造和香制作技艺

   

  赵氏窨造和香制作技艺是一项源于晋安区新店镇象峰村的传统和香工艺,已有逾百年的悠久历史。该工艺利用福州当地产的茉莉花、白兰花、栀子花等南方花卉与木质香材相结合,经过独特的窨造工艺,制成香气浓郁、品闻感强、兼具养生与风雅个性的香品。2025年,赵氏窨造和香制作技艺被列入晋安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

  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

  展现了晋安独特的人文底蕴

  当你走近它们

  触摸的不仅是作品的温度

  更是一座城的文化血脉

  来晋安,赏非遗

来源:晋安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